近日,我院曹洪文教授及李红教授共同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小红在中国手语词汇识别神经机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Electro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frequency, length, phonological neighborhood density, and iconicity on sign recognition)发表在神经科学领域期刊NeuroReport(SCI检索)。张小红为该论文第一作者,曹洪文教授和李红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
手语是基于视觉-手势模态的自然语言,主要通过双手、面部表情或体态来传递信息,是聋人进行交际、表达思想的主要工具。该论文采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通过考察词频、词长、语音邻近词大小和像似性在中国手语词识别中的作用,以揭示手语词汇识别的神经机制及其与口语词加工的异同之处。研究结果显示,在约200ms和晚期N400时间窗,高频词比低频词诱发更小波幅;语音邻近词大小同样在约200ms时产生早期效应,并调节N400和LPC波幅;像似性则只在N400和LPC时间窗产生效应。其中,词频、词长与语音邻近词大小的效应与口语中的研究结果类似,表明手语与口语词汇识别过程存在相同的神经机制。但是像似性的显著效应表明,词汇识别也受语言模态相关的属性的影响。
部分研究结果示例
本研究丰富了国内的手语神经机制研究,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帮助人们理解自然语言的本质,并帮助手语教育者与学习者了解中国手语词汇加工的特征和规律等。近年来,我院积极探索学科交叉协同育人模式,在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撰稿:曹洪文
审核:欧玲